慈母病沉绵,淹淹值暮年。
精神俱已耗,药石苦难痊。
割股时调膳,焚香夜吁天。
此心诚可重,不愧世人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慈母病沉绵,淹淹值暮年。
精神俱已耗,药石苦难痊。
割股时调膳,焚香夜吁天。
此心诚可重,不愧世人传。
《题典史邵永龄割股手卷》是明代诗人陈琏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全文如下:
慈母病沉绵,淹淹值暮年。
精神俱已耗,药石苦难痊。
割股时调膳,焚香夜吁天。
此心诚可重,不愧世人传。
诗中描绘了一位年迈的母亲,她的身体日渐衰弱,病情沉重,已经到了暮年。诗人在面对这样的母亲时,深感精神的疲惫和身体的无力,无法通过常规的药物来治愈母亲的病情,只能通过割自己的肉以供母亲食用,来维持母亲的健康。这种无私的孝心和坚定的决心,展现了诗人对于母亲的深厚感情和对于孝顺的崇高追求。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疾病治疗的无奈和困境。虽然诗人用尽心力,但仍然无法改变母亲的病情,只能选择割股来救母,这种悲剧性的情节,让人感到深深的悲哀和无奈。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决心,这种坚持和执着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美德。
《题典史邵永龄割股手卷》不仅是一首表达孝道和情感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它揭示了古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同时也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