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南安训导廖慎初

振铎南安已九年,西江人士共称贤。
宾筵佳豆诸生荐,讲席青毡奕世传。
芹泮香清时雨足,梅关翠合瘴云连。
稽勋早晚膺高擢,定有声名著日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南安训导廖慎初》是明代陈琏创作的一首诗。诗中,诗人回忆了与廖慎初共事的往事,表达了对廖氏教诲之恩的感激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昔年曾共拥皋比,讲下诸生肃礼仪。坛杏花深风淡淡,池芹香暖日迟迟。校书常照青藜火,敷教多循白鹿规。

  2. 诗句解析

  • 昔年曾共拥皋比:这句话描绘了过去与廖慎初共同教学的景象,皋比(古代教育官员所用的手杖)象征着权威和责任。
  • 讲下诸生肃礼仪:描述了在廖慎初的教导下,学生们学习严谨遵守规矩的情景。
  • 坛杏花深风淡淡,池芹香暖日迟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教学环境的宁静和舒适,同时也反映了廖慎初的教学态度温和而有耐心。
  • 校书常照青藜火,敷教多循白鹿规:青藜火和白鹿规分别象征了教育的严格和公正,表明廖慎初在教学中既严格又公正,深受学生爱戴。
  1. 作品背景
  • 作者陈琏:陈琏是一位著名的明代诗人,他的诗歌在当时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
  • 创作时间:这首诗写于明代,是陈琏在其教学生涯中的一部分回忆。
  • 主题: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廖慎初教诲之恩的感激之情,以及对过去教学生活的怀念和赞美。

《寄南安训导廖慎初》不仅是一首表达对廖慎初教诲之恩感激之情的诗歌,同时也是一幅反映明代教育风貌的艺术画卷。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廖慎初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教育观念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