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礼部郎中史安

参赞元戎瘴岭间,忠魂不逐凯歌还。
镇夷关外边情急,铜鼓声中日色寒。
郎署旧衙留姓字,家山新冢葬衣冠。
伤心忍说南征事,太史铭文揾泪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礼部郎中史安》是明朝诗人陈琏所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陈琏,字廷器,广东东莞人,洪武二十三年举人,宣德间任国子祭酒,正统初仕至南京礼部侍郎。
  2. 诗歌原文:参赞元戎瘴岭间,忠魂不逐凯歌还。镇夷关外边情急,铜鼓声中日色寒。郎署旧衙留姓字,家山新冢葬衣冠。伤心忍说南征事,太史铭文揾泪看。
  3. 诗歌注释:这首诗的原文、译文注释、作品赏析等内容,具体如下:
  • 《挽礼部郎中史安》:这是一首悼念礼部郎中史安的诗作。
  • 参赞元戎瘴岭间:意思是在瘴气弥漫的岭间担任参赞元戎的职责。
  • 忠魂不逐凯歌还:表达了史安忠诚而坚定的灵魂,不会被胜利的喜悦所动摇。
  • 镇夷关外边情急:暗示了边关的局势紧张,战事紧急。
  • 铜鼓声中日色寒:形容战场上紧张激烈的气氛和艰苦的生活条件。
  • 郎署旧衙留姓字:指史安曾经担任过官职的地方,如今只留下了他的姓名。
  • 家山新冢葬衣冠:描绘了史安的家乡景象,他在家乡被埋葬,衣冠整齐地躺在新坟上。
  • 伤心忍说南征事:表达了诗人对史安南征经历的同情和悲伤。
  • 太史铭文揾泪看:意味着史安的生平事迹和英勇精神被记载在史书中,让后人读后感到泪水盈眶。
  1.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明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陈琏作为朝廷重臣,目睹了这些情况,因此创作了这首悼念礼部郎中史安的诗作,以表达对这位忠勇之士的怀念之情。
  2. 文学价值:《挽礼部郎中史安》不仅是一首悼念史安的诗篇,更体现了陈琏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情感。通过对史安的描写和感慨,展示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关爱,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
  3. 艺术特色:此诗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其次,情感真挚,充满哀愁;最后,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表达,展现了史安的忠诚与牺牲,以及诗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反思。

陈琏通过《挽礼部郎中史安》这首诗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忠诚无畏、为国家付出生命的英雄形象。这不仅是对史安的缅怀,也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记忆和情感寄托。这首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