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别后廿馀载,地远无由寄尺书。
习静禅心原自定,长斋法候近何如。
道高久伏畬山虎,诗罢闲观泖水鱼。
我独怀师清不寐,银台月上夜窗虚。
寄松江畬山鼒长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松江畬山鼒长老》是明朝诗人陈琏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松江畬山鼒长老的交往,展现了诗人对这位师长深厚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长老之间的深厚友谊。诗中的“鸡鸣别后廿馀载”,意味着自诗人离开松江后已过二十年,这二十年间诗人未能给长老寄去尺书,显示出一种距离感和时间的流逝。而“习静禅心原自定”,反映了诗人在修行中的心境平静,与长老的交流似乎也如同禅师一般宁静致远。
诗人在诗中也提到了自己对长老的敬仰。“道高久伏山林虎”,意味着长老的德行之高远,足以让山林中的猛兽都感到敬畏。这种比喻不仅表现了长老的道德权威,也体现了诗人对其人格魅力的钦佩。而“诗罢闲观泖水鱼”,则描绘了一次偶然相遇的场景,诗人在诗歌创作之余,还能与长老悠闲地观赏泖水的鱼儿,显示了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和交流。
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清新脱俗。如“我独怀师清不寐,银台月上夜窗虚”,以夜晚月光下的窗边为背景,传达了一种宁静而又思念的氛围,这种意境的营造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生动且充满画面感。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它反映了诗人对于道德修养、师生情谊和自然和谐的追求,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人所推崇的理想境界。因此,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不仅能欣赏到其文学价值,也能深入理解古人的生活哲学和艺术追求。
《寄松江畬山鼒长老》不仅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深邃的情感打动人心,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影响了后人。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