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庠祭丁

辉辉星斗露华凉,济济衣冠祀素王。
六佾舞行分左右,大晟乐韵协宫商。
明时共说儒风盛,此夜尤看礼数详。
一自文翁兴学后,至今弦诵自洋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郡庠祭丁》是陈琏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仰之情。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古代祭祀孔子的场景。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简介
  • 陈琏(1370-1454),明初广东东莞人,字廷器,号琴轩,洪武二十三年举人,宣德间任国子祭酒,正统初仕至南京礼部侍郎。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了他对儒学的热爱和尊重,以及他作为学者和官员的社会责任感。
  1. 诗歌原文及其解读
  • 诗句一:“辉辉星斗露华凉”描述的是夜晚的景象,星光灿烂,露水清凉,给人以宁静而庄重的感觉。
  • 诗句二:“济济衣冠祀素王”描绘了参加祭祀的人们身着华丽的衣服,恭敬地祭祀孔子。这里的“素王”指的是孔子,是对孔子崇高地位的一种象征性表达。
  • 诗句三:“六佾舞行分左右”描述了祭祀仪式中的舞蹈表演,六佾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象征着礼仪的庄严与和谐。
  • 诗句四:“大晟乐韵协宫商”则强调了音乐的和谐与美感,大晟乐是古代的一种音乐风格,这里用“协宫商”形容音乐的美妙与协调。
  • 诗句五:“明时共说儒风盛,此夜尤看礼数详”表达了在明时人们普遍推崇儒学,而在今夜,尤其是在祭祀孔子的这个特殊时刻,人们对礼数的理解和重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诗句六:“一自文翁兴学后,至今弦诵自洋洋”则是对文翁兴学的历史背景的回顾,文翁是汉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在四川蜀郡兴办学校,提倡儒学教育,使得当地文化教育得以发展。这句诗暗示了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郡庠祭丁》不仅是一首艺术价值极高的文学作品,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文化的深刻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