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对月有怀滁阳诸公

天上秋已半,人间夜气澄。
六合静无氛,银河寒欲冰。
皓月流金波,疏星低玉绳。
虚堂集尊俎,转觉忧思增。
光摇莲炬粲,香爇篆烟腾。
嘉会固云乐,念念在亲朋。
佳期久乖阔,何时还合并。
沉思不成寐,兀坐候晨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秋对月有怀滁阳诸公》是明代诗人陈琏创作的一首诗。在这首古诗中,陈琏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中秋节特有的意境与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陈琏,号琴轩,生于明初,广东东莞人,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他不仅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学者,还是一位藏书丰富的文学家。
  • 学术成就:陈琏在明朝初期有着卓越的文化贡献,他的《琴轩集》和《归田稿》等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 诗意内容
  • 秋意浓情:诗中首句“天上秋已半”,描绘了秋季到来的景色,同时传达了一种时间流逝的感慨。
  • 明月清光:“银涛滚滚飞向天,玉露泠泠洒如雪。”这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中秋月夜的美景和氛围。
  • 友情思念:“一年见汝几回好,每念契阔情难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重逢之难以及深切的友情思念。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整首诗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象和象征性意象,如“明月”、“银河”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深度。
  • 情感抒发:诗歌中透露出浓郁的抒情色彩,诗人通过月亮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体现了中国传统诗词中常用的抒情手法。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陈琏的《中秋对月有怀滁阳诸公》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经历,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色。
  • 后世评价:历代学者对陈琏的诗歌评价甚高,认为其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被后人广泛传诵。

《中秋对月有怀滁阳诸公》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篇,更是一部蕴含着深远哲理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才华,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文精神。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进一步理解和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