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陈思王

大雅黄初见,词林此凤麟。
游园邺城客,入梦雒川神。
竹帛思垂绩,旗章漫宠亲。
相知零落早,论定属何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陈思王》是一首明末清初由陈子升创作的五言律诗,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的深刻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1. 创作背景
  • 陈子升是明末清初广东南海人,字乔生,与兄长陈子壮一同在南明永历时期任兵科右给事中,但广东陷落后,他流亡山泽间,工诗善琴,留下了948篇诗文。他的文学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与变迁,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感慨。
  1. 内容解析
  • 《咏陈思王》以“咏陈思王”为题,通过对陈思王曹植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其文学作品的推崇。全诗通过对陈思王的描绘,展现了其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其政治生涯的评价和对他诗歌成就的认可。
  • “大雅黄初见,词林此凤麟”这句诗,意味着陈思王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同凤凰之于麒麟,独一无二,难以匹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曹植才情的高度评价。
  • “游园邺城客,入梦雒川神”两句,通过描绘曹操与曹植游园、入梦的情景,展示了两人深厚的兄弟情谊和彼此对文学艺术的共同追求。这两句诗不仅富有想象力,而且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感情纽带。
  • “竹帛思垂绩,旗章漫宠亲”两句,表达了曹植在历史上的文学贡献,以及他在政治生活中受到的恩宠,即使他的作品未能直接用于国家大事,但其精神仍被后世传颂。这两句诗揭示了曹植的文学成就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
  • 最后,“相知零落早,论定属何人”两句,则透露出一种对过去辉煌历史的无奈感叹。这句话既反映了对过去的怀念,也暗示了历史的无情和变迁带来的遗憾。
  1. 艺术特色
  • 《咏陈思王》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将曹植比作凤凰和麒麟,展现了他对陈思王非凡才华的认可。同时,通过对游园、入梦等场景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曹植与曹操之间深厚的兄弟关系和共同追求文学艺术的精神纽带。

《咏陈思王》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赞誉,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传承与发扬。它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诗句,传达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及敬畏,同时也提醒人们在面对历史的变迁时,应如何去珍视和传承那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