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送人之鲁郡赋得尧祠

一尊君但饮,策马指尧祠。
万古瞻如日,孤臣正到时。
春阶数蓂荚,故国见茅茨。
借问巢由事,今人那得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人日送人之鲁郡赋得尧祠》是明代诗人陈子升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通过描绘鲁郡(今山东曲阜)的尧祠,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陈子升(1607年—1649年),字乔生,明末清初广东南海人。他出身官宦之家,早年曾参与南明永历帝时期的政治斗争,后因战乱逃往山林。陈子升工诗善琴,有《中洲草堂遗集》。他的诗歌多抒发壮志未酬的忧国忧民之情,其词作以典雅著称,深受后人所赞誉。
  1. 原文节选
  • “一尊君但饮,策马指尧祠。”
  • “万古瞻如日,孤臣正到时。”
  • “春阶数蓂荚,故国见茅茨。”
  • “借问巢由事,今人那得知。”
  1. 诗歌赏析
  • 此诗以“人日”为题,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英雄或圣贤的怀念与敬仰之情。在首句“一尊君但饮,策马指尧祠”,诗人用“一尊”和“策马”这两个动作,生动地描绘出诗人畅饮之后,豪情满怀地前往参观尧祠的场景。
  • 第二句“万古瞻如日”,则表达了诗人对尧帝的崇敬以及对历史长河中的永恒价值的认同。尧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其形象在历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 第三句“孤臣正到时”则进一步凸显了诗人自身的孤独和坚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责任感的自觉承担。这里的“孤臣”既指诗人本人也暗指那些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的英雄人物。
  • 接下来两句“春阶数蓂荚,故国见茅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不仅表现了对历史的深情缅怀,更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无奈和哀怨。“春阶”和“茅茨”分别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而“数蓂荚”则可能暗示着春天的到来和新生的力量。
  • “借问巢由事,今人那得知”,这两句则是诗人对于后世是否真正理解先贤事迹的一种质疑。诗人通过提问,表达了自己对于后人能否真正理解和继承先贤精神的担忧。
  1. 背景分析
  •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其风格和内容来看,应属于明末清初时期。此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和国家分裂的时期,很多知识分子面临着国家兴衰和自身命运的选择与抉择。
  • 陈子升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以及个人情感的复杂表达。
  1. 艺术手法
  • 这首诗在艺术上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韵律整齐,节奏鲜明,便于吟咏。同时,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如“万古瞻如日”中的“如日”喻指尧帝的光辉历史,“孤臣正到时”中的“孤臣”则隐喻了诗人自己的孤独与坚守。
  • 此外,诗人还善于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来传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例如,“春阶数蓂荚”这一细节描绘,既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又暗含了诗人对新生命和新希望的追求。
  1. 文化意义
  • 《人日送人之鲁郡赋得尧祠》不仅是陈子升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其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反映。这首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先贤的崇敬和对历史的记忆,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责任的深刻思考。
  • 在中国文学史上,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了研究陈子升及其创作的重要资料。

《人日送人之鲁郡赋得尧祠》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与现实的一次回望,更是对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的一次深刻探讨。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清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