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君但饮,策马指尧祠。
万古瞻如日,孤臣正到时。
春阶数蓂荚,故国见茅茨。
借问巢由事,今人那得知。
【解析】
此题考核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然后结合题目要求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重点词语的解释等。本题是“名句赏析”,赏析时要注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答题时一般从手法、表现的意境、表达的情感以及引发的情感共振等方面具体分析即可。如首句“一尊君但饮”,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第二句“策马指尧祠”运用了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望和祝福。第三句“万古瞻如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尧祠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祝愿。第四句写到了“春阶数蓂荚”,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占卜方式,通过预测新月的出现来预示吉凶,这里写出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也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第五句“故国见茅茨”,运用了视觉描写,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第六句“借问巢由事”,运用的是典故的写法,引用《列子·黄帝篇》中巢父洗耳的故事来劝勉友人,表现出作者希望友人能够洁身自好,不随世俗之流。
【答案】
译文:你只管痛饮美酒吧,我送你到鲁郡郊外的尧祠。
万古瞻仰如日月般辉煌,孤臣此时正行至鲁郡。
春日里阶前长有数枝新芽,故乡茅屋可见旧时草舍。
请问当年巢父洗耳高洁,今人如何能知此事?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任鲁郡司户参军时。当时正值正月十六日,作者与友人相别,并写下这首诗送别友。
首句“一尊君但饮”,“君”是敬称,意思是说朋友啊,你只管痛饮美酒吧。诗人与友人相别之际,心情十分复杂,既依依不舍,又不忍多言。于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典故——“杜康酿酒”作为切入点。“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古老的酒的名字,也是最早发明酿酒的劳动人民的象征。《世本》曰:“杜康始作秫酒。”所以后人把喝酒称为“杜康”。而“杜康”又是“独酌”的同义语,“杜康”在这里既是实指又是虚指,既写出诗人自己与友人饮酒饯行的实景,同时又暗含着两人分别之后,只有自己一人独自饮酒饯行的孤独寂寞之感。
第二句“指尧祠”,“指”是“指点”的意思。“指尧祠”是说诗人要和朋友一起去游览尧帝祭祀的祠堂。“尧祠”位于鲁国的东郊,是古代帝王祭拜尧帝的地方。这里不仅点明了地点,而且点出了时间——元且。诗人与友人一起来到尧祠游览,既是对友人的一种安慰和鼓励,又是对友人的一种期望和祝福。
第三句中的“万古”“瞻如”都是修饰尧祠的词,它们都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万古”是指尧帝在位时天下太平,国无盗贼,人民安居乐业,因此后世人们一直仰望尧帝治理下的太平盛世。“瞻如”是指尧帝的仁德高照,万民仰望。两句合起来就是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和祝福——希望你在仕途上也能像尧帝一样,造福百姓,成为一代明君。
第四句“孤臣正到时”,其中“孤臣”是指作者自己。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作为朝廷大臣(或诸侯),我现在正是前往京城(或朝庭)的时候。“孤臣正到时”是全诗的最后一句,它既是对自己即将踏上旅途的交代,又是对友人的劝勉,同时也是对友人的祝福。
第五句“春阶数蓂荚”,“阶”是指台阶,即台阶之上,是诗人和友人相聚的场所;“豆荚”则是指初生的蚕豆,其形状像豌豆,颜色为淡绿色。“春阶数蓂荚”中的“春阶”“数”“荚”都是修饰“豆荚”的词,它们都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诗人与友人相聚在台阶上观赏着嫩绿的初生蚕豆,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享受!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这种美妙之中,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故乡。诗人想象着故乡的茅屋之上,也许还生长着一些嫩绿的蚕豆,他不禁为此感到欣慰。这里的“故国”指的是诗人的故乡。诗人用“春阶数蓂荚”这样的意象暗示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第六句“故国见茅茨”,“故国”仍然指的是诗人的故乡,“茅茨”是指茅草盖的房子。这句诗的意思是:故乡的茅屋上也许还能看到几颗初生的蚕豆。“故国见茅茨”中的“故国”“茅茨”都是描写故乡的词,它们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诗人用“故国见茅茨”这样的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末句“借问巢由事”,其中“巢父”是古代隐士,据说他曾经洗去耳朵上的污垢,表示不愿再听俗世之言;“由”是古代隐士,据说他曾经隐居在商山,过着清贫的生活。“巢父洗耳”和“商山四皓”都是古代著名的隐者故事。“借问巢由事”,意思是说:请问那些隐居山林、远离尘嚣的隐士们,如今又有谁能够知道这样的隐逸之事呢?“借问巢由事”,其中的“巢父”“洗耳”“由”“商山”都是描写隐者的词,它们都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诗人以问句的形式引出了隐逸这一主题,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这首诗作于诗人任鲁郡司户参军时。当时正值正月十六日,作者与友人相别,并写下这首诗送别友。整首诗结构严谨,层层深入,层层铺垫,层层推进,最后以设问的方式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更为突出,更有深度,更富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