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厌山中水,冬寒更几深。
激流康乐咏,魏阙子牟心。
牛马虚遥涘,鸳鸯下众禽。
乘车堪借问,渔父有拿音。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概括内容要点、赏析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走笔询家兄山中潴水复满几尺
不厌山中水,冬寒更几深。
激流康乐咏,魏阙子牟心。
牛马虚遥涘,鸳鸯下众禽。
乘车堪借问,渔父有拿音。”然后结合全诗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
首先看第一句:“走笔询家兄山中潴水复满几尺”,意思是我拿起笔去询问家兄,山中积水是否已经又满了几尺?这里的“走笔”表明诗人急切的心情。“家兄”指的是兄长或哥哥。“山中潴水复满几尺”的意思是山中的积水又满溢了几尺。“不厌”的意思是不嫌烦琐。“山中”指的是在山中。“水”指积水。“复满”是再次充满的意思。“几”表示疑问代词,相当于“多少”。
第二句:“不厌山中水,冬寒更几深。”意思是不嫌山中的水多,冬天寒冷时更深。这里的“更”表示更加、加深。“深”表示深。“不厌”的意思是不嫌麻烦。“山中”同上。“水”同上,表示积水。“冬寒”指的是冬天寒冷的时候。“更几深”意思是更增加一些深意。
第三句:“激流康乐咏,魏阙子牟心。”意思是激流的康乐之曲让人咏叹,像魏王宫阙一样高耸入云的子牟山。这里的“激流”指的是湍急的流水,“康乐咏”指的是歌颂、赞美康乐之曲。《宋书》卷三《乐志》:“晋武帝登紫岩楼,临江作赋;其末云:‘济济多士,道合知音;超遥绝迹,飞鸟相沉……’”《晋书·乐志》:“晋泰始二年,武帝登紫岩楼,临江作赋,其末云:‘济济多士,道合知音;超遥绝迹,飞鸟相沉……’”这里把水流比做魏王宫阙一般高的子牟山,可见水流的湍急和水的深邃。“康乐咏”指的是歌颂、赞美康乐之曲。“魏阙”即指魏宫,这里指子午谷。“子牟心”指的是高山峻岭。
第四句:“牛马虚遥涘”,“牛马”指耕牛与马匹,“虚遥涘”指的是远远地看到水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耕牛和马匹远远看到水边,但却没有靠近的意思。“虚”表示空想、没有实际行动之意。“遥涘”是指水边的边际。
第五句:“鸳鸯下众禽”,“鸳鸯”指的是鸳鸯鸟,“众禽”指的是众多的鸟类。这句话的意思是鸳鸯鸟从水中飞起,其他的众多鸟类也从水里飞起。“下”指的是飞起。“众禽”指的是众多的鸟类。
第六句:“乘车堪借问,渔父有拿音。”“借问”指的是向人询问。“渔父”指的是渔夫。“拿音”指的是渔夫的船桨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乘坐着马车可以向他人打听情况,而渔夫则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节奏。“借问”指的是向人询问。“渔父”指的是渔夫。“拿音”指的是渔夫的船桨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乘坐着马车可以向他人打听情况,而渔夫则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节奏。
最后一句:“渔父有拿音。”意思是渔夫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节奏。
【答案】
走笔询家兄山中潴水复满几尺(询问家中兄长山中积水的情况)
不厌山中水,冬寒更几深(不怕山中的水,因为山中冬季寒冷)
激流康乐咏(歌颂激流),魏阙子牟心(比喻魏王宫阙一样高耸入云的子牟山)
牛马虚遥涘(牛马远远地看到了水位线),鸳鸯下众禽(鸳鸯鸟飞起,其他的众多鸟类也从水里飞起)
乘车堪借问(可以向他人询问),渔父有拿音(渔夫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