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石帆一株兰若

虚沼长涵钟磬音,庵罗秋色引相寻。
天荒金界疑萧帝,人傲朱门似道林。
法雨定沾狮座近,霜风不到雁堂深。
平居诗思偏怜汝,还为晴窗一朗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石帆一株兰若》是清代诗人陈子升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陈子升是明末清初的广东南海人,字乔生,是陈子壮的弟弟。他曾经在南明永历时期任兵科右给事中,但在广东沦陷后流亡到台湾。该诗不仅体现了陈子升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交融。

下面将对该诗进行深入介绍:

  1. 诗歌原文
  •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虚沼长涵钟磬音,庵罗秋色引相寻。  
天荒金界疑萧帝,人傲朱门似道林。  
法雨定沾狮座近,霜风不到雁堂深。  
  • 其中,“虚沼长涵钟磬音”形容池塘四周静谧的氛围,仿佛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钟磬声;“庵罗秋色引相寻”则描绘了秋日里寺院周围被落叶覆盖的景象,让人忍不住去寻找那一抹秋天的颜色;“天荒金界疑萧帝”表达了一种对历史沧桑感的感慨,好像回到了一个遥远的古代;而“人傲朱门似道林”则展现了一种对现实社会态度的思考,似乎在批评那些权贵们的行为。
  1. 作品赏析
  • 《过石帆一株兰若》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作,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1. 写作背景
  • 陈子升生活在明末清初的社会背景下,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他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从明朝到清朝的转变,目睹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痛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
  1. 历史意义
  • 陈子升的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描述,更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他传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不公现象的批判。这种情感和思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艺术特色
  • 《过石帆一株兰若》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精湛的诗歌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容上。诗中的用词精准,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使得整首诗既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又富含深刻的思想内涵。

可以发现《过石帆一株兰若》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时代情感的艺术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深刻的思考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