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城郭外野溪滨,讲德谁能似此亲。
暂别却无高卧处,薄游还有未归人。
心如蠹柳常经折,字泣鲛珠不救贫。
万里声名千古业,只应相爱寂寥身。
西游归贻王大雁侄元孝兼怀梁阜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游归贻王大雁侄元孝兼怀梁阜己》是陈子升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在探讨这首作品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其作者陈子升的生平背景。陈子升(1696-1782)是一位清朝时期的诗人,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发生在康熙年间和乾隆年间,这一时期也是清代诗歌的一个高峰期。他的诗作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著称,在当时及之后的文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西游归贻王大雁侄元孝兼怀梁阜己》作为陈子升的代表作之一,其内容和形式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首先,从内容上来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愁的生活画面。诗中“重城郭外野溪滨,讲德谁能似此亲”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远离城市、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亲情和友谊的珍视。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内心世界,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一些普遍心态。
再来看艺术手法方面,陈子升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例如,“心如蠹柳常经折,字泣鲛珠不救贫”这一联,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辛酸。同时,整首诗的语言优美,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艺术上的处理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
陈子升的《西游归贻王大雁侄元孝兼怀梁阜己》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理解清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诗人的个人风格,从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