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饭馀香著一身,竹房宜贮客囊贫。
诗篇或许超名辈,道行多惭让别人。
石窦纳风泉响细,金轮承日塔光新。
归宗旧地归心属,一见同门即甚亲。
重入庐山归宗寺受天和尚戒答西堂角公见赠之作用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和答西堂角公见赠诗》。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历任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秘书省校书郎、太和进士等。宋徽宗崇宁初因党籍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在贵州期间,结庐于宜山九曲(今贵州毕节市威舍镇九曲河村),自号”山谷道人”。后移居江西泰和吉阳山(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境内)。宋高宗绍兴五年卒于宜山,年六十有二。
这首诗是黄庭坚在庐山归宗寺受天和尚戒后作的。当时他正在回答西堂角公赠送给他的礼物。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表达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中,黄庭坚首先描述了自己受到戒后的心境变化,他开始认识到佛法的真谛,并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他在诗中提到:“我心本无尘,何处惹尘埃?”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内心清净的追求,同时也暗示了他对于世俗纷扰的厌倦。
黄庭坚转向了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他指出人生就像一场梦,短暂而易逝,人们应该珍惜当下,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刻。他写道:“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强调了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黄庭坚总结了自己的感悟,他提出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观点。这表明他已经从过去的迷茫中找到了方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黄庭坚对佛法的领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他的思想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