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雕胡渚,劳君艇子来。
棹移花下雨,人上水边台。
少别经三月,深情尽一杯。
病馀存舌在,今夜话能陪。
何友大问余病于寒塘
介绍
《何友大问余病于寒塘》是明代诗人陈恭尹的一首诗。这首诗全文如下:
十里雕胡渚,劳君艇子来。 棹移花下雨,人上水边台。 少别经三月,深情尽一杯。
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广东顺德县龙山乡人。他是明末清初时期的著名诗人、书法家和学者之一。他不仅擅长诗词创作,还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在文学领域,陈恭尹的作品深受后人赞誉,他的诗作以其深沉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陈恭尹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山水诗篇,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政治抒情诗,以及表现个人情感与志趣的咏史诗等。其中,陈恭尹的许多作品都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反思。
《何友大问余病于寒塘》作为陈恭尹的代表作之一,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意境深远:诗中的“十里雕胡渚”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景画面,通过这样的背景设置,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敬畏。
情感细腻:诗中通过“少别经三月,深情尽一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厚情谊的感慨。这种细腻的情感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友情的重视和珍视。
艺术手法高超:陈恭尹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特别是通过“棹移花下雨”等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
文化内涵丰富: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抒情诗,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友人情感的描述,诗人传达了对于生命、历史和文化的深层思考。这种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何友大问余病于寒塘》不仅是陈恭尹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明代诗歌艺术和文化的重要材料。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细腻的情感、高超的艺术手法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陈恭尹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