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会侯小影

文章传宇内,早已见须眉。
岂谓丹青里,居然白雪滋。
风云行逸足,山泽想闲仪。
莫叹成樗散,千秋乃在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毛会侯小影》是陈恭尹创作的一首古诗。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一字半峰,晚号独漉子,广东顺德人。

《毛会侯小影》是陈恭尹在明亡之际所创作的一首反映时代变迁和个人感慨的诗歌。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历史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中“文章传宇内,早已见须眉”一句,展现了诗人对文学成就与影响的高度评价,也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陈恭尹作为岭南三家之一,其诗歌才华在当时已经得到了认可,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岂谓丹青里,居然白雪滋”两句,通过比喻和象征,传达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受。这里的“白雪”象征着纯洁与高洁,而“丹青”则指代世俗的绘画技巧,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及其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感受。这不仅仅是对个人境遇的抒发,更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风云行逸足,山泽想闲仪”两句,描绘了一个从容自如、超脱世俗的英雄形象。诗人通过对这位英雄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同时也暗示了面对乱世时的无奈与困惑。这种描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和情感,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莫叹成樗散,千秋乃在斯”一句,则是诗人对历史长河中个体命运的感慨和总结。诗人认为,无论成败得失,只要保持本心,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所在。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对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共同心态的一种反映。

《毛会侯小影》不仅是陈恭尹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明代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陈恭尹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也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历史氛围和文化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