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翁山归自雁门相见有诗

踟蹰城西隅,北风吹我寒。
不惜风吹寒,为君故流连。
人生知几何,一别逾五年。
居者忽复过,行者良险艰。
崔嵬上太华,纵横穷九边。
文章配道义,所适生飞翰。
俱为憔悴人,独有好形颜。
与君同心言,自喻金石坚。
两木倘相摩,朱火然其间。
无为垂空文,千秋期不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屈翁山归自雁门相见有诗》是诗人陈恭尹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陈恭尹: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与屈大均和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他的文学成就在广东地区享有极高声誉,其作品在当时受到广泛的赞誉。
  • 诗作风格:陈恭尹的诗歌以抒情见长,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语言清新自然,感情真挚细腻。
  1. 诗歌原文
  • 踟蹰城西隅,北风吹我寒。
  • 不惜风吹寒,为君故流连。
  • 人生知几何,一别逾五年。
  • 居者忽复过,行者良险艰。
  • 崔嵬上太华,纵横穷九边。
  • 文章配道义,所适生飞翰。
  • 俱为憔悴人,独有好形颜。
  • 与君同心言,自喻金石坚。
  • 两木倘相摩,朱火然其间。
  • 无为垂空文,千秋期不刊(以上《独漉堂稿》)。
  1. 诗歌主题
  • 友情:通过描写诗人与朋友重逢的场景,表达了深厚的友情以及朋友之间相互支持的情感。
  • 离别与重逢:诗中反映了诗人因工作原因长期在外,与朋友相隔两地的无奈和对重逢的渴望。
  • 自然景观描绘:通过对山川、建筑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中的情景交融得当,既有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又有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二者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象征手法:诗人在诗中使用了象征的手法,如“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比喻手法: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如“崔嵬上太华”形容山峰之高,“文章配道义”比喻诗文与道德的结合。

《屈翁山归自雁门相见有诗》不仅是陈恭尹文学创作中的佳作,也是研究清代岭南诗派的重要文献之一。读者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