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岁声华满帝居,干旌行处复高誉。
芙棠旧有燕公咏,煮海新成管子书。
地极东溟膏泽遍,日长南陆览揆初。
曾闻一语开汤网,粤士人思捧后车。
祝龙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祝龙翁》是一首由诗人陈恭尹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作反映了作者在明亡后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陈恭尹,字元孝,一字半峰,晚号独漉子,是广东顺德人,他的生平经历丰富且复杂。在明朝灭亡时,他才只有十多岁,因此对国家的覆灭充满了深深的悲痛。
陈恭尹一生虽未曾仕进,但他却有着非凡的文学成就。他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家”,而他本人更是被誉为“岭南三大家”之首。他的作品以诗歌为主,兼有散文和骈文等,其中尤以诗词见长。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感情真挚,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和推崇。
《祝龙翁》作为陈恭尹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深厚的诗歌功底。诗中通过描述一个老者死后复活的故事,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死亡的恐惧。这种生死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格外深刻。陈恭尹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描绘,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体验,更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感慨。
《祝龙翁》的创作背景也颇具意义。明亡之后,陈恭尹选择隐居不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在面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时的无奈和悲愤。诗中的“地极东溟膏泽遍,日长南陆览揆初”一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变化,也隐喻了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这种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也正是陈恭尹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祝龙翁》作为陈恭尹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是其个人情感和思想的真实写照,也是明末清初社会风貌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也可以深入探讨陈恭尹的诗歌艺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