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八月十四夜月食

月食秋将半,埋光及晓钟。
潮停望舒御,桂尽吴刚锋。
掩抑悲银兔,清辉付烛龙。
何由厉枉矢,夭鸟在高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甲子八月十四夜月食》是明代区怀瑞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简介:区怀瑞,字启图,明代广东高明人。他早年有才学,为辅臣赵志皋所重。天启七年举人,授当阳县知县,期间兴学校,招集逃亡,民得稍安,享有政声。后补平山令,告归。
  2. 作品原文
  • 月食秋将半,埋光及晓钟。
  • 潮停望舒御,桂尽吴刚锋。
  • 掩抑悲银兔,清辉付烛龙。
  • 何由厉枉矢,夭鸟在高墉。
  1. 诗歌赏析:此诗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赞美之情。首联“月食秋将半,埋光及晓钟”描绘了月亮逐渐消失于天际的情景,伴随着晨钟暮鼓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颔联“潮停望舒御,桂尽吴刚锋”则通过描写潮水停止和月亮落下的景象,以及吴刚挥动利刃的形象,展现了一幅壮美的画面。颈联“掩抑悲银兔,清辉付烛龙”以银兔自悲和清辉照耀烛龙为主题,展现了月亮的孤独与寂寞。尾联“何由厉枉矢,夭鸟在高墉”则通过询问为何不能射中无辜之鸟,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2. 创作背景:区怀瑞作为明代的文人,其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个人情感。在创作《甲子八月十四夜月食》时,可能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八月十四夜月食》的创作时间背景不详,但从诗歌内容来看,可以推测是在中秋节前后,诗人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区怀瑞的《甲子八月十四夜月食》是一首表现了浓厚文化气息和作者个人情感的五言律诗。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隐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于喜欢古代文学和诗歌鉴赏的朋友,这首作品值得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