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至圆通寺

入寺一钟鸣,悠然幽思生。
泉声和梵语,林影共僧行。
藤叶溪烟积,松花石路平。
禅房暂栖息,已觉旅魂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晚至圆通寺》是明代区大相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1. 作者简介
  • 区大相简介:区大相是明代广东高明的一名诗人,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较为显著,其作品多反映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及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
  1. 诗歌原文
    入寺一钟鸣,悠然幽思生。
    泉声和梵语,林影共僧行。
    藤叶溪烟积,松花石路平。
    禅房暂栖息,已觉旅魂清。

  2. 内容解析

  • “入寺一钟鸣”与“悠然幽思生”:描绘了进入寺院后听到的钟声,以及由此引发出的内心平静和深远的思考。
  • “泉声和梵语”与“林影共僧行”:表现了寺院内泉水潺潺、梵音悠扬的自然景象,以及僧侣们行走在树林间的情景。
  • “藤叶溪烟积”与“松花石路平”:通过描述藤蔓覆盖着溪边的落叶、松树的花朵点缀着石头小道,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古朴的画面。
  • “禅房暂栖息”与“已觉旅魂清”:表达了暂时停留在禅房中休息的感受,以及心灵在此过程中的净化和升华。
  1. 赏析要点
  • 诗中不仅描述了景物,还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变化与心境的转变;
  • 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 语言简练而含蓄,富有哲理性,引人深思。

《晚至圆通寺》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对于爱好文学的读者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和思想的碰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