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晚坐

山扉横石景,夕室吐晴烟。
门对吹笙岭,窗临洗耳泉。
岩阴回竹院,香梵起花天。
坐待浮丘鹤,归来松上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少林晚坐》:静谧晚景的文人颂歌

在明代文学的浩瀚星海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少林晚坐》。这首诗作是区大相以寥寥五言律句描绘的一幅宁静山水画卷,其诗行间流淌着文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内心世界的独白。

《少林晚坐》以“山扉横石景,夕室吐晴烟”开篇,便将读者引入一个远离尘嚣、遗世独立的意境之中。诗人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晚霞映照下的山门与庭院,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轻烟袅袅上升,与天空交融的情景。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细腻入微的观察力,也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诗中“门对吹笙岭,窗临洗耳泉”,则是通过具体的景象,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追求。吹笙岭上传来悠扬的笛声,洗耳泉边泉水潺潺,这样的描写让读者仿佛可以嗅到空气中飘荡的笛音,感受到那份来自自然的清新与安宁。

“岩阴回竹院,香梵起花天。”进一步丰富了这个宁静的画面。在竹林的阴影下,僧人诵经的声音似乎也在花间回荡,营造出一种神圣与宁静并存的氛围。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得整个画面更为生动和立体。

“坐待浮丘鹤,归来松上眠。”最后一句,则是一个充满哲理的高潮。诗人在这里借浮丘的鹤为象征,表达了对高洁生活境界的向往与追求。松树作为长寿与坚韧的象征,更是点明了诗人想要回归的自然本真与心灵的安宁。

《少林晚坐》不仅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作,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传递。它让我们得以窥见明代文人的心灵世界,感受到了那种超越世俗、追求心灵自由与平静的生活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的文学作品显得尤为珍贵,它们能够引领我们暂时放下喧嚣,回到那份简单而纯粹的美好。

《少林晚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细品读与深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