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烽从此绝河源,闻说才人在北门。
尘静犬羊朝纳款,月高旌旆夜归屯。
关山几叠云中曲,烟火千家塞外村。
想忆边庭近无事,闲看耕犊散平原。
寄万兵宪
介绍
《寄万兵宪》是明代区大相的作品,一首七言律诗。在古代中国的文学宝库中,诗歌作为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区大相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区大相,字用儒,号海目,广东高明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工于诗词,而且下笔千言立就,其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寄万兵宪》便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代表诗作之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诗人的文风及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寄万兵宪》体现了区大相独特的艺术手法与深邃的思想境界。首先,诗篇采用了严谨的格律,遵循了七言律诗的基本形式,这在当时是非常讲究的文学表现手法。其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胡烽从此绝河源”中的“胡烽”,既指烽火也暗喻战事,表达了作者对边疆安宁的期望与担忧;“尘静犬羊朝纳款”则描绘了和平时期的宁静景象,反映了作者对于和平的珍视。
从历史背景上来看,这首诗创作于明代,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都相对繁荣的时代。然而,尽管社会整体趋向安定,局部地区仍然动荡不安,边疆战事频发。区大相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这种复杂局面的深切关注和对和平时光的珍惜。诗中提到的“关山几叠云中曲,烟火千家塞外村”,生动展现了边陲之地的宁静生活,同时也隐含了对战争破坏的哀叹。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战乱早日结束、人民能够过上和平生活的愿景。
《寄万兵宪》不仅是区大相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的艺术体现,更是其文学理念和审美追求的展现。区大相擅长以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和哲理,此诗就是明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文采和智慧,也能更深入地理解明代的社会环境及其文化特点。同时,这首诗作为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在于它跨越时空的限制,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区大相的《寄万兵宪》作为明代岭南大家的代表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成就,而且在思想上也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古典诗歌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历史的教训和人生的经验。无论是对于热爱古典文学的读者,还是对历史文化有兴趣的研究者来说,《寄万兵宪》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