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过广陵銮江李季宣挐小舟载斗酒逆予于瓜步遂游金焦诸胜

别君才两月,思君已三秋。
我寻京口渡,君逆广陵舟。
隔岸吴山色,未到愿已酬。
况有故人酒,因之成胜游。
金焦两拳石,东控帝王州。
长风吹不去,惊浪没还浮。
城回碧嶂转,日照沧波流。
遂恐乘流去,去去访蓬丘。
北固时已暮,南徐不可度。
倒影入西池,东挂秣陵树。
玉岛暂栖止,松房尽临水。
涛声清客枕,梵响洗尘耳。
夜半坐矶头,江月映江楼。
天低若堕水,水碧涵天秋。
晚寻焦君迹,云霞似相识。
浥露采瑶芝,看松坐白石。
水底瘗鹤铭,求之不能得。
欲探骊龙宫,更烦象罔力。
招隐与甘露,相去不盈步。
褰裳往从之,飙车入云雾。
其馀皆小琐,不足烦回顾。
归潮信天风,三山近若空。
回望金银阙,恍在碧烟中。
此时与君别,分手类飘蓬。
天明挂帆去,云海意何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使过广陵銮江李季宣挐小舟载斗酒逆予于瓜步遂游金焦诸胜》是一首明末区大相所作的七言古诗。下面对该诗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
  • 区大相,明代诗人,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诗歌创作而闻名。
  1. 诗歌原文
    别君才两月,思君已三秋。
    我寻京口渡,君逆广陵舟。
    隔岸吴山色,未到愿已酬。
    况有故人酒,因之成胜游。
    金焦两拳石,东望倍添愁。

  2. 诗歌内容解析

  • “别君才两月,思君已三秋。”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离后的深切思念之情。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诗人便已深陷对朋友的思念之中,仿佛已经过去了整整三个秋天。这种强烈的情感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层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 “我寻京口渡,君逆广陵舟。”这句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的行动轨迹。诗人选择了一条前往京口渡的路,而李季宣则逆流而上,乘坐着一艘小舟逆行于广陵江上。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两人各自不同的行动路径,也暗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未来重逢的期待。
  • “隔岸吴山色,未到愿已酬。”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尽管诗人还未真正到达目的地,但内心的愿望已经得到了满足。这里的“吴山”指的是位于吴地的山水,象征着远方和旅途中的美丽风景。通过这样的比喻,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浪漫情怀和对远方的向往。
  • “况有故人酒,因之成胜游。”这句进一步强调了友情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有了故人的陪伴和美酒的助兴,这次旅行变得更加有趣和难忘。友情的力量使得原本平凡的旅程变得充满意义和乐趣,也让诗人更加珍惜与故人的每一次相聚。
  • “金焦两拳石,东望倍添愁。”最后这句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直接描述。金焦两座山峰耸立在那里,成为诗人眼中的焦点。然而,面对壮丽的自然景观,诗人的内心却不禁感到一阵忧愁。这种矛盾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既有对美景的欣赏,也有对离别时刻到来的无奈。
  1. 艺术手法探讨
  • 对比法: 本诗通过对比友人远行的孤寂和诗人自身的思念、期待,以及两人行动的不同路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效果,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拟人化: 诗中多次使用“未到”和“因之”等词语,赋予了非人类事物以人的情感,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
  1. 文化背景与象征意义
  • 《使过广陵銮江李季宣挐小舟载斗酒逆予于瓜步遂游金焦诸胜》这首诗作可能蕴含着某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例如,“京口渡”、“广陵舟”可能代表着古代江南地区的重要交通节点和水上交通方式;而“金焦”则可能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山和焦山两处名胜。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人能够感受到古代江南地区的繁荣和美丽。

区大相的《使过广陵銮江李季宣挐小舟载斗酒逆予于瓜步遂游金焦诸胜》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的诗歌,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和历史回望。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卓越的文学造诣,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和认识古代江南文化的机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