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居帝城外,讵有俗人寻。
一坐了尘想,一言清道心。
香烟松际暝,莲漏竹间深。
何必云门隐,能高支道林。
夏日圣安寺常公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夏日圣安寺常公房》是明代诗人区大相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夏日圣安寺中的场景以及其内心的感悟,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意境。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夏日圣安寺常公房》。具体如下:
作者简介:区大相是明代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的儿子,擅长写作。他在万历十七年中进士后,初选庶吉士,并曾掌制诰,在翰院任职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人有旧。后因赵等先后执政,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任南太仆寺丞,因病归乡,最终去世。
原文及翻译:《夏日圣安寺常公房》的诗歌原文如下:“禪居帝城外,詎有俗人尋。一坐了塵想,一言清道心。香煙松際暝,蓮漏竹間深。何必雲門隱,能高支道林。”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夏日圣安寺的宁静景象和作者的内心感受。
主题思想:诗中的“禅居帝城外,讵有俗人寻”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表达了一种远离尘嚣、寻求内心平静的境界。“一坐了尘想,一言清道心”则揭示了通过静坐冥想可以达到心灵净化的效果。“香烟松际暝,莲漏竹间深”则展现了一种静谧而深远的自然美景。最后两句“何必云门隐,能高支道林”则进一步强调了通过修炼可以获得精神上的升华和独立。
《夏日圣安寺常公房》不仅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无数读者,也成为了研究明代文学、禅宗文化及佛教艺术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进而更深刻地把握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