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晚渡

残霞远树水云中,淮甸江乡有路通。
沙影分开晴浪白,橹声摇落夕阳红。
风前宿鹭投疏苇,岸上征人望短篷。
幸有蛾眉解迎客,无劳更叹暮途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采石晚渡》是明朝诗人陶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展现了元末明初时期淮甸江乡的景色和生活氛围。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
  • 陶安,字主敬,元顺帝至正四年举人,后避乱家居。他参与朱元璋取太平,出迎并留参幕府,任左司员外郎。洪武元年任知制诰兼修国史,寻出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卒于官。
  1. 原文
    残霞远树水云中,淮甸江乡有路通。
    沙影分开晴浪白,橹声摇落夕阳红。
    风前宿鹭投疏苇,岸上征人望短篷。
    幸有蛾眉解迎客,无劳更叹暮途穷。

  2. 译文注释

  • 残阳如血,天际余晖映照着远处的树梢和水面,淮河两岸的乡村间道路畅通。
  • 波光粼粼的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清澈,而船桨划动激起的水花则如同夕阳般绚烂多彩。
  • 清晨的微风中,几只栖息在岸边芦苇中的宿鹭展翅欲飞;而岸上的行人则凝望着自己的小船。
  • 幸运的是,有一个美丽女子能热情地招待客人,让人不再感叹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顿与艰难。
  1. 作品赏析
  •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淮甸江乡的自然风光,以及人物的活动状态,传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 同时,诗中还蕴含着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无奈。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结合,表达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和世间的沧桑巨变。
  1. 写作背景
  • 《采石晚渡》创作于元末明初,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战乱频繁,民生凋敝,社会动荡。在这样的背景下,陶安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 相关评论
  • 陶安的这首《采石晚渡》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邃的思想内涵以及精湛的表达技巧都受到了后世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

《采石晚渡》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作品。通过对淮甸江乡的细致描绘和深情抒发,陶安不仅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元末明初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