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凫山

凫山苍苍,鲁邦是瞻。
笃生哲人,蹈德有严。
雍容儒绅,典教于学。
政府遴才,资其谋度。
河渠有书,兵戎有枢。
乃振宪纲,乃乘倅车。
开省东南,坐筹宾幄。
股肱硕辅,闻言是诺。
浙司之鹾,国赋倚重。
帝眷老臣,副予宠用。
煮咸于海,民劳不咨。
公善理财,毋敢或欺。
匪衡益平,匪鉴益明。
利周于物,币贡于京。
视彼贪虐,敛害于民。
怨詈满途,亦独何人。
岂弟君子,不忮不求。
岂弟君子,不刚不柔。
鱼台仰止,遥遥我心。
驾言旋归,怀其德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陶安的《咏凫山》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的诗歌,通过对凫山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鲁邦文化的尊崇以及对政府官员的敬仰。陶安的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更是通过自然景观映射出社会的繁荣和人才的重要性。以下是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的原文
  • 凫山苍苍,鲁邦是瞻。笃生哲人,蹈德有严。雍容儒绅,典教于学。政府遴才,资其谋度。河渠有书,兵戎有枢。乃振宪纲,乃乘倅车。开省东南,坐筹宾幄。股肱硕辅,闻言是
  • 这首诗的开头“凫山苍苍,鲁邦是瞻。笃生哲人,蹈德有严”直接点明了主题,即对凫山及其所代表的鲁地的颂扬。接着,诗人通过“雍容儒绅,典教于学。政府遴才,资其谋度”,赞颂了这里的学者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能够为国家贡献智慧。而“河渠有书,兵戎有枢”则描绘了凫山地区的水利和军事设施的建设,体现了其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撑作用。最后两句“乃振宪纲,乃乘倅车。开省东南,坐筹宾幄”,则是对凫山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盛况描述,表明这里不仅是学术中心,也是政治决策的重要基地。
  1. 诗的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陶安在这首诗中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融合在一起,通过对凫山景色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政治和文化背景。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述,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 寓意深刻:通过自然景观的选择和描写,诗人传达了对鲁地文化和人才的重视。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深切关注。这样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诗的时代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南北朝时期,此时的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但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和人才。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陶安的《咏凫山》不仅是对凫山美景的赞美,更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肯定和颂扬。
  1. 诗的影响与评价
  • 尽管现存文献较少,但陶安的这首诗在文学上的价值不可忽视。它不仅展示了陶安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以及文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注和参与。

陶安的《咏凫山》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种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通过对凫山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自己对鲁地文化和人才的崇高敬意,以及对未来社会繁荣和发展的期待。这首诗不仅是南北朝时期文学作品的一个亮点,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