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熹公

禅居紫阁阴,欲去问安心。
野岸随流曲,山门隐树深。
千灯燃雨塔,一磬出风林。
想见跏趺处,云多不可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熹公》是明代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
  • 高启,号槎轩,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才和学识在元明两代享有很高的声誉,与刘基、宋濂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他在明朝初期的文化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变迁和文化风貌。
  1. 作品原文:《寄熹公》: 禅居紫阁阴,欲去问安心。 野岸随流曲,山门隐树深。 千灯燃雨塔,一磬出风林。 想见跏趺处,云多不可寻。

  2. 内容赏析

  • 禅意深远:诗中的“禅居紫阁阴”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修行生活,而“千灯燃雨塔,一磬出风林”则描绘了一种宁静祥和的宗教氛围。这种对比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也体现了他追求内心平静的愿望。
  • 自然景观:通过“野岸随流曲,山门隐树深”这样的描写,诗人构建了一个幽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与世隔绝的境界之中。这种对自然的描绘不仅美化了诗歌的语言,也加深了作品的情感深度。
  1. 艺术特色
  • 严谨结构:此诗采用了传统的五言律诗形式,每句五个字,共八句。这种严格的结构布局不仅符合古典诗歌的格律要求,而且使得全诗呈现出一种整齐划一的美。这种严谨的结构也体现了诗人对诗歌形式的尊重和把握。

《寄熹公》不仅是高启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研究明代文化和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高启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