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晚归

流水出云根,遥通古寺门。
山深僧少俗,人静市如村。
马渡知长浅,鱼行见不浑。
多情溪上月,归路照黄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溪晚归》是明代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象。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高启(1336年—1374年),字季迪,号槎轩,又号青丘子,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和画家。他与张羽、徐贲等并称为“吴中四杰”,是“明初四大诗才”之一。他的诗歌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1. 诗词原文
    流水出云根,
    遥通古寺门。
    山深僧少俗,
    人静市如村。
    马渡知长浅,
    鱼行见不浑。
    多情溪上月,
    归路照黄昏。

  2. 诗句解析

  • 流水出云根:此句形象地描绘了水流从云端流淌而下的景象,给人以清幽脱俗的感觉。
  • 遥通古寺门:表达了诗人对古寺的向往和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 山深僧少俗,人静市如村:描绘了山间寺庙的清净与市井的繁忙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关系的独特见解。
  • 马渡知长浅,鱼行见不浑:通过对动物行为的描述,反衬出人行走时因匆忙而产生的迷茫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 多情溪上月,归路照黄昏:以月光为引,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使得归途上的黄昏时分更显温馨而深情。
  1. 背景知识
  • 《南溪晚归》创作于明代,这一时期的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同时,由于战乱频发,人民的生活并不太平,因此诗人在作品中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高启作为“明初四大诗才”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重视,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流畅,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使得作品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
  • 在文化传承方面,高启的诗歌作品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对《南溪晚归》等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变迁。
  1. 作品鉴赏
  • 《南溪晚归》作为一首五言律诗,在形式上规整严谨,音韵和谐,体现了明代诗歌的传统特点。
  • 在内容上,诗歌通过描绘山水之间的景色和人物的活动,展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以及诗人的情感和哲思。
  • 在艺术表现上,高启巧妙地运用了景物描写和心理描绘相结合的方法,使得诗歌既有视觉美感也有情感深度,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1. 影响评价
  • 《南溪晚归》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推崇。许多学者和读者认为它是明代诗歌中的佳作,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在文学史上,《南溪晚归》不仅因其优美的文字而受到称赞,更因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成为研究明代文学的重要文献。

《南溪晚归》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明代诗歌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生活态度。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