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聊极目,立马独愁心。
岂直关山远,其如雨雪深。
笳声先入夜,边气迥生阴。
畴昔长征意,蹉跎力不禁。
晚趋欣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晚趋忻口》是明代高叔嗣的一首诗。
高叔嗣,字子远,号云麓山人,是明代文学家、诗人。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和志向,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文人的内心世界。《晚趋忻口》便是其作品中的一篇,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国家边陲之忧和个人仕途的感慨。
首先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晚趋忻口》描绘了一幅边疆景象与诗人情感交融的画面。诗句“云峰聊极目,立马独愁心”展现了诗人站在边关高处,眺望远方山川的孤独与忧愁。随后,“岂直关山远,其如雨雪深”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环境的严酷,以及诗人对于国家安危的深切担忧。诗中的“笳声先入夜,边气迥生阴”更是将边疆的艰苦生活与战乱的氛围刻画得淋漓尽致。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看,该诗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通过描写自然景观的变化来反映人物的心情变化。例如,“岂直关山远,其如雨雪深”中,通过“关山远”与“雨雪深”的对比,突出了边疆环境的恶劣,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无助。此外,整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通过对仗工整的句式结构,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深刻,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抒情诗,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边防战争的描述,反映出了明朝时期边疆的不稳定状态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关切。这种关注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更代表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共同关怀和责任担当。在文化层面,这首诗也体现了明代诗歌追求意境与情感深度的传统特色,是研究明代文学和边塞诗的重要文献。
《晚趋忻口》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和文化层面上都有着重要价值。这首诗作为高叔嗣的代表作品之一,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是研究明代文学不可多得的材料,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