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诸子

少壮无如老大催,几将书案叠浮埃。
曾知过后功难补,莫遣仍前事谩堆。
种德可忧门尚狭,教方曾说桂争开。
汲深愧我徒长绠,为问源头一水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忆诸子》是明代区越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介绍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

  1. 创作背景:《忆诸子》的创作背景与区越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区越,字文广,号西屏,是明代的诗人和官员。他曾从学于白沙陈献章,并在明孝宗弘治十八年中进士后,历任多个地方官职。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丰富,最终在八十七岁时去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诗歌和文集的编纂上。除了《忆诸子》,他的其他作品如《西屏集》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主题与思想:这首诗通过回顾过去的岁月,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诗中提到“少壮无如老大催”,反映了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主题。同时,诗中也有对于过往努力可能无法弥补的错误的感慨,如“曾知过后功难补”。此外,诗中还包含了对于道德修养和教化的担忧:“种德可忧门尚狭,教方曾说桂争开。”这反映了诗人对道德沦丧和社会风气的关注。

  3. 艺术特色:《忆诸子》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点。作为七言律诗,它遵循了古典诗歌的格律和韵律要求,使得诗句结构严谨,音律和谐。诗中使用了许多象征和比喻,如“书案叠浮埃”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同时,诗中的意象生动,如用“桂树争开”来比喻教育的力量和道德的追求,这些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忆诸子》不仅是区越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对古代社会文化的一种记录和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