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壮无如老大催,几将书案叠浮埃。
曾知过后功难补,莫遣仍前事谩堆。
种德可忧门尚狭,教方曾说桂争开。
汲深愧我徒长绠,为问源头一水来。

忆诸子

少壮无如老大催,几将书案叠浮埃。

曾知过后功难补,莫遣仍前事谩堆。

种德可忧门尚狭,教方曾说桂争开。

汲深愧我徒长绠,为问源头一水来。

注释:

  1. 《忆诸子》是明代区越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和感慨。
  2. “少壮”和“老大”指年轻时和年老时;“催”有催促之意;“书案”指的是书桌。
  3. “曾知”表示“曾经知道”,“事后”则是指事情之后;“功”在这里指的是功绩或成果;“补”意味着弥补或修复。
  4. “莫遣”表示不要让它继续存在,“仍前”则是继续以前的状态;“事谩堆”意指无用之事堆积如山。
  5. “种德”指的是积累功德,“可忧”表达忧虑之情;“门”指的是家门,“狭”意味着狭窄。
  6. “教方”即教导的方法,“曾说”表明之前有人提及过;“桂”在古代常用来象征美好的东西。
  7. “汲深”表示汲取知识之深,“愧我”表达自谦之意,“长绠”指很长的汲水绳索。
  8. “源头”比喻知识的源流,“一水来”意味着一切事物都来源于此。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时间的反思,展现了人生经历的变迁以及对过去的追忆。首句通过“少壮”与“老大”的对比,引出了人生的短暂与迅速变老的主题。次句通过描述堆积如山的无用之物,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努力未能得到回报的遗憾。第三句和第四句则进一步表达了对于过去成就难以弥补的担忧,以及对于重复过去的错误行为的警示。

第五六句通过提及积累功德的门道仍然狭隘,以及教导方法可能已经过时或不再有效,反映了作者对于知识和道德传承的思考。最后两句则转向了对知识的源泉的探索,表达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渴望和尊重。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忆,也是对人生智慧和道德责任的深刻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