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梦浑疑朔气侵,朅来谁忆动秋砧。
半天清响数行字,万里寒光此夜心。
望断玉关迷薄暮,惊回珠树发幽吟。
长风羡尔悠然去,踪迹冥冥何处寻。
月夜闻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綦毋学士月夜闻雁》是唐代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夜晚月下雁鸣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号博物,唐朝官员,以才学著称。他曾在景龙年间进士及第,后成为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参与制定政策,并有感遇诗流传后世。
诗歌原文:
栖宿岂无意,飞飞更远寻。
长途未及半,中夜有遗音。
月思关山笛,风号流水琴。
空声两相应,幽感一何深。
避缴归南浦,离群叫北林。
联翩俱不定,怜尔越乡心。作品赏析:《同綦毋学士月夜闻雁》是张九龄在月夜中听到远方雁鸣所写。诗中通过“远寻”、“遗音”等词,传达了诗人对于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张九龄的用意在于表现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连接,通过雁鸣这一自然现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牵挂。
这首《同綦毋学士月夜闻雁》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篇,同时也是唐代文化和文人心态的反映。张九龄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到自然现象背后的人文情感,使这首诗成为跨越时代的作品,至今仍能触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