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丹梯倚碧天,翠微千尺隐秋烟。
巨灵肯借移山斧,徐福空劳泛海船。
岩户远扃人不到,乳泉无混鹿初眠。
行将短策牵幽侣,一访餐蒲煮石仙。
闻有辟丹梯洞者既而不果戏题一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闻有辟丹梯洞者既而不果戏题一律》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秋天,当时作者在郑州担任盐铁推官,因不满朝政,便借游览嵩山之机,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闻说辟山能辟佛,君看今日画图空”,诗人听到有关辟山建塔的故事,便想验证一下这是不是真的。然而,当他来到嵩山时,却发现那幅描绘着辟山建塔的画卷也是假的,由此引发了他的感慨。
颔联“谁遣画师归洛水,忍令平地起高楼?”诗人质问那些画师,为何要回到原来的家乡洛水边去画这幅画,难道就不能在平地上建塔吗?这里的“平地”指的是嵩山,而“高楼”则是指建好的塔。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画师们的质疑和讽刺之情。
颈联“只缘存影到人间,无复丹梯得见无?”诗人进一步解释说,这幅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的影像被保留下来了,而现实中已经没有丹梯可供人们攀登了。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画作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尾联“如何不许山僧坐,长与浮云共蔽亏?”诗人最后提出疑问:为什么不允许山里的僧人坐在山顶上,与浮云一起观赏这座虚假的塔呢?这里的“长与浮云共蔽亏”指的是山僧们常常可以欣赏到这座塔的美景,而自己却只能在山下仰望,无法接近。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的无奈和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