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军谣

边军苦,边军苦,自恨生身向行伍。月支几斗仓底粟,一半泥沙不堪煮。
尽将易卖办科差,颗粒那曾入锅釜。官逋私债还未足,又见散银来籴谷。
去年籴谷揭瓦偿,今年瓦尽兼拆屋。官司积谷为备荒,岂知剜肉先成疮。
近闻防守婺川贼,尽遣丁男行运粮。老弱伶俜已不保,何况对阵临刀枪。
宛宛娇儿未离母,街头抱卖供军装。闾阎哭声日震地,天远无路闻君王。
君不见京师养军三十万,有手何尝捻弓箭。太仓有米百不愁,饱食且傍勾栏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边军谣》是纪青的作品,而非明代作者陆粲的作品。这首诗作深刻地描绘了边军生活的艰辛与无奈,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描写,展现了边军的困苦生活以及他们面对的困境。以下是对《边军谣》的详细介绍:

  1. 诗歌背景
  • 《边军谣》是纪青的作品,其背景设定在边疆地区。诗中通过对边军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当时边军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 诗歌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边疆地区战事频繁,社会秩序不稳定,边军的日常生活充满了艰辛。
  1. 诗歌内容
  • 诗中通过“自恨生身向行伍”表达了边军对自己的职业身份感到不满的情绪。
  • “月支几斗仓底粟,一半泥沙不堪煮”描绘了边军生活条件的艰苦,粮食短缺,难以下咽。
  • “尽将易卖办科差,颗粒何曾入锅釜”描述了边军不得不出售自己辛苦收集的粮食以应对官府的苛捐杂税。
  • “官逋私债还未足,又见散银来籴谷”反映了边军不仅要偿还债务,还要缴纳赋税,生活压力巨大。
  • “去年籴谷揭瓦偿,今年瓦尽兼拆屋”形象地说明了边军为了购买粮食而不得不拆毁自己的房屋。
  • “官司积谷为备荒,岂知剜肉先成疮”揭示了统治者只顾储备粮食以防不测,却忽略了边军的实际需要,导致边军的生活更加困苦。
  1. 文学价值
  • 《边军谣》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展现了边军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 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成功地塑造了边军这一群体的形象,使其栩栩如生。
  • 该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同时也是研究明代边疆政策和社会状况的重要文献资料。
  1. 读者反响
  • 《边军谣》在历史上广受关注,许多学者和读者对该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论。
  • 该作品因其真实地反映了边疆地区边军的生活状态,被后人视为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
  1. 文化影响
  • 《边军谣》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成为了研究明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文本,还启发了许多后来的文学作品创作。
  • 该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对后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借鉴作用,尤其是在刻画社会底层人物和反映时代变迁方面。

《边军谣》不仅是一首反映边军生活艰辛与无奈的诗歌,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