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军苦,边军苦,自恨生身向行伍。月支几斗仓底粟,一半泥沙不堪煮。
尽将易卖办科差,颗粒那曾入锅釜。官逋私债还未足,又见散银来籴谷。
去年籴谷揭瓦偿,今年瓦尽兼拆屋。官司积谷为备荒,岂知剜肉先成疮。
近闻防守婺川贼,尽遣丁男行运粮。老弱伶俜已不保,何况对阵临刀枪。
宛宛娇儿未离母,街头抱卖供军装。闾阎哭声日震地,天远无路闻君王。
君不见京师养军三十万,有手何尝捻弓箭。太仓有米百不愁,饱食且傍勾栏游。
【注释】
①边军:边境的军队。②月支,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借指西域的粟。③釜:锅。④逋(bū):拖欠,欠债。⑤散银:零散的钱。⑥婺川贼,指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李甫等部。⑦丁男:男子。⑧闾阎:里巷。⑩勾栏:妓院。12有手何尝捻弓箭:手中没有兵刃。⑩太仓:指京城里的仓库。百不愁:粮食充足,不需担忧。⑩傍:靠近。游:娱乐。
【译文】
边疆的士兵们多么艰苦啊。他们恨自己生身在军队之中。几斗粟米储存起来,一半被泥污泥沙污染得不能煮食。
所有的粟米都被用来应付各种赋税和差役,一粒也未曾进入百姓的口中。官欠私债还没有还清,又有人送来银子买粮食。
去年用瓦来抵偿欠粮的人,今年瓦尽连房都拆了。官府积谷备荒,怎知先剜自己的肉疮。
近来听说防守婺川贼寇,朝廷已派士兵运送粮食。老弱之人已经不能保护,更何况是交战的士兵。
那些娇小的孩儿还未离开母亲,街头卖儿换钱供士兵使用。平民百姓哭泣声音震动大地,远方传来君王的消息无处可寻。
你不见京师养着三十万军队,手无寸铁的士兵从不操弓射箭。京城里粮仓里存着百担粮食,饱食之余还能去戏耍游玩。
【赏析】
这首诗写征夫与百姓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全诗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写出了边关将士生活的困苦、征夫与百姓的艰难,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尖锐。作者通过“月支”“粟”“百不愁”“傍勾栏”等词语,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幅凄惨的生活画面。
此诗开头两句点明主旨:“边军苦”,接着描写征夫们生活之艰辛:“自恨生身向行伍。”这两句诗把征夫们的生活写得十分凄苦。由于长期征战,征夫们无法回家,只能寄希望于战功,但战争的结果却常常是失败。这种结果使征夫们感到十分痛苦。“月支几斗仓底粟,一半泥沙不堪煮”。这两句进一步描写了他们的悲惨生活。由于长时间征战,粮食消耗严重,而仓库中的粮食又被官吏们贪污。征夫们虽然得到了一些粮食,但却因为粮食中有泥沙而不能食用,生活非常艰难。这两句诗通过描写征夫们的生活困难,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之心。
接下来的四句诗中,作者描写了征夫们在战场上的情况。“颗粒那曾入锅釜”,“官逋私债还未足”,这两句诗表达了他们在战场上的生存困境,他们不仅要为战争付出代价,还要承受来自官员和私家的种种债务。这四句诗通过描写征夫们的战斗情况,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之情。
更令人痛心的是,当战争结束后,征夫们的境遇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变得更加糟糕。“又见散银来籴谷”,这句诗表达了征夫们在战后的生活困境。尽管战争已经结束,但他们仍然要面对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去购买粮食。这四句诗通过描写征夫们的处境,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后果的忧虑之情。
最后两句诗中,作者再次强调了征夫们的艰辛生活。“宛宛娇儿未离母,街头抱卖供军装”,这两句诗通过对儿童的描述,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这些孩子从小就被迫离开父母,被迫成为战争的工具。这两句诗通过描写儿童的命运,传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深同情。
作者通过描写边关将士的艰难生活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社会的不满。他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将战争中的人们与和平时期的生活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他也通过对战争后果的关注,引发了人们对和平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