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县过董永墓

春草绿不尽,遗踪近郭门。
孤坟几株柳,啼鸟不依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孝感县过董永墓》——明末清初文学的绝响

《孝感县过董永墓》是一首明末清初诗人梁朝钟创作的五言绝句。春草绿不尽,遗踪近郭门。孤坟几株柳,啼鸟不依村。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以及孤独的墓地,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故人的哀思。梁朝钟(1603年—1647年),字未央,号车匿,番禺人。幼孤,依靠舅氏霍子衡。他好读书,文词出众,喜谈论,性直不能容人,虽尊贵亦不可屈。曾师事道独禅师和两广总督熊文灿。明思宗崇祯十五年举人,明年中进士乙榜。清军入关后,拒绝为南明效力,其后苏观生等在广州拥立绍武政权,授朝钟翰林院检讨兼兵科给事中,寻授国子监祭酒。明唐王隆武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广州陷落,十六日朝钟从容整冠带,北面成礼,复拜家庙。其仆继至,扶起于屋之东廊,覆之长被,少更苏。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引发读者对逝去岁月的回忆与感慨。诗中的“春草绿不尽”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而“遗踪近郭门”则表达了对故人离去后的寂寥和追忆。“孤坟几株柳,啼鸟不依村”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哀愁的氛围,使得整个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抒情色彩。

在文学价值上,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历代读者的喜爱。它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也是对人性、命运及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使得作品跨越时代,触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孝感县过董永墓》不仅反映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与尊敬。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