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丘井

罗浮昨寄丹泉水,转忆浮丘日又残。
石底有龙秋不涸,山头无雨夜生寒。
红尘已没交梨灶,白鹤犹归晒药栏。
未识仙人何处去,珊瑚拾作钓鱼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浮丘井》是一首明代梁以壮的作品,属于七言律诗的体裁,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元素,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人生哲理的感悟。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1. 作品原文及赏析:《浮丘井》这首诗中,梁以壮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首句“罗浮昨寄丹泉水”,暗示了诗人曾经涉足过的地方或所怀之思;“转忆浮丘日又残”则表达了时间的流转与记忆的变迁。接着的诗句,如“石底有龙秋不涸,山头无雨夜生寒”,不仅描绘了景物的特征,也蕴含了深刻的寓意。

  2. 创作背景:梁以壮生活在明朝时期,其诗歌多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他通过《浮丘井》这首诗可能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自然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与思考。这种情感和思想的体现使得《浮丘井》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传达。

  3. 艺术特色:作为七言律诗,《浮丘井》在结构上讲究平仄声调的和谐与对称,语言简练而不失深意。《浮丘井》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简洁而富有层次的表现方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隐喻或象征人生的哲理。

  4. 文化价值: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浮丘井》不仅是一个文学作品,更是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审美理念和文化认同。

《浮丘井》作为明代梁以壮的经典之作,其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值得深入探究和欣赏。通过阅读和理解《浮丘井》,可以更好地领会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