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东林谒虎溪三笑堂二首

庐山山门何处也,远公戒行深般若。
谁将酒政破山荒,我快驱车驻一下。
百年长醉尽长斋,不妨出社更入社。
南来长揖三先生,攒眉此公知我者。
松顶拟闻襟佩还,落日阴阴泉玉泻。
更向山间款竹关,缘萝鼠妇敲檐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东林谒虎溪三笑堂二首》是明代文学家梁元柱的作品,其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简要介绍:

  1. 创作背景:据史料记载,梁元柱在明朝天启二年进士及第后,曾一度被拔选为陕西道御史,因上疏参劾东厂魏忠贤得罪皇帝,被夺官归里。之后,他在粤秀山麓构筑“偶然堂”,并以此命名其堂中著作。

  2. 文学风格:《过东林谒虎溪三笑堂二首》体现了梁元柱独特的文学风格,他的诗歌既继承了传统诗词的韵律之美,又融入了个人的感悟与思考,呈现出一种超然物外而又不失现实关怀的独特韵味。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象征,如“庐山山门何处也”一句,不仅描绘了庐山的自然景色,还隐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和对佛法修行境界的向往。

  3. 文学价值:从文学角度来看,该作品不仅是梁元柱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他对于人生、自然、佛学等多方面理解和体验的结晶。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展现了明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责任感。

梁元柱的《过东林谒虎溪三笑堂二首》不仅是对个人经历和思想情感的记录,更是明代文人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