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馀姚诸公

三郎簦笈舜江游,多谢衣冠礼数优。
时咏缁衣周寓馆,又歌折柳送行舟。
秘图穴口书声夜,灵绪山头剑影秋。
老我子长游兴在,青鞋何日亦寻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谢馀姚诸公》是明代张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首文学作品进行详细解读:

  1. 作者生平
  • 张弼,字汝弼,号东海,明松江府华亭人。成化二年进士,曾长期担任兵部郎官,因议论无所顾忌而知名。后出为南安知府,深受百姓爱戴。
  • 他的文学成就颇丰,有《鹤城稿》、《东海稿》等作品传世,其书法也颇具特色,善草书,自言不如诗文。
  1. 诗句解析
  • 首句“三郎簦笈舜江游”,描绘了诗人远游的场景,以三郎(即诗人自己)的行囊和所乘之船在舜江上漫游的画面,表现了一种自由自在的旅行态度。
  • “时咏缁衣周寓馆”,反映了诗人在不同地点吟咏的情景,缁衣指僧人的服装,周寓馆则可能是指文人雅集之所。这句诗透露出了一种文化氛围和交流情景。
  • “又歌折柳送行舟”中的“折柳”习俗,常用于送别,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1. 艺术特色
  • 《谢馀姚诸公》的语言精炼、意境深远,通过具体的景象描绘,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述的场景之中。
  •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书声比作夜幕下的星光,剑影比作秋天的山头,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
  1. 历史文化价值
  • 这首诗不仅是张弼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明代社会风貌和士人生活状态的缩影,反映了当时的文人对于自然美景和文化活动的喜爱与追求。
  •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和文人心态,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

《谢馀姚诸公》不仅展示了张弼的文学才华,还体现了明代士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理解,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人文的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