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儿六岁五儿三,莫与肥甘习口馋。
清白家风母我愧,诗书世泽要人担。
三餐白饭何须酒,一箸黄齑略用盐。
闻说有人曾饿死,算来元不为官廉。
谕内教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谕内教子》是明代诗人张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明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以下是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张弼,字汝弼,号东海,生于明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成化二年进士,历任兵部郎、南安知府等职。他的诗歌作品在表达对清白家风和诗书世泽的重视的同时,也透露出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怀,其诗文多有反映民情民意之作。
诗歌原文:《谕内教子》全文如下:四儿六岁五儿三,莫与肥甘习口馋。清白家风母我愧,诗书世泽要人担。三餐白饭何须酒,一箸黄齑略用盐。闻说有人曾饿死,算来元不为官廉。
诗歌解析:《谕内教子》通过对家庭日常饮食的描述,反映出作者对简朴生活的推崇和对清贫生活的理解。诗中“莫与肥甘习口馋”一句表达了对子女不应过度享受物质生活的期望,而“三餐白饭何须酒,一箸黄齑略用盐”则描绘了一幅朴素生活的画面,体现了节俭的生活态度。
诗歌影响:《谕内教子》不仅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赞誉,还因其深刻的社会意义被后人传颂。它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思考,尤其是对奢侈浪费现象的批判,同时也传达了对清廉节操的推崇。这首诗成为后世文人学士效仿的楷模,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谕内教子》作为明代诗歌的瑰宝,不仅是文学创作上的典范,也是历史和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其深远的社会影响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值得深入研究和欣赏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