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有感

今年丁未当人日,正是春风富贵乡。
白玉一枝梅蕊绽,黄金三寸韭芽长。
要令笑语开茅塞,仍用题诗寄草堂。
共荷圣恩无以报,但将白发照沧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人日有感》是唐朝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律诗作品。该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在诗人奉使江陵时所作,与郑肃面晤之后,已知党局倾覆,形势急转之下,诗人思家之情尤切,因而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这首诗的开首两句为“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通过对比自然景象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世事变迁的感慨。随后的诗句中,诗人以“人日”这一节日作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关切。其中,五言律诗部分写道:“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而七言律诗则更为乐观,表达了人们在节日气氛中重新振作、早春时节不再担忧前途的积极态度。

《人日有感》不仅反映了杜甫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不安。诗中的“独想”一词,透露出诗人在节日欢庆之余,对于时局的关注和忧虑。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是杜甫诗歌中常见的主题。

《人日有感》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体验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着深邃社会意义和历史记忆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作为唐代伟大诗人的艺术成就及其深厚的爱国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