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闻欧九巳成仙,滁阳风月间多年。
如何留下一长椅,却与东海张生眠。
张生平日不饮酒,胸中又无墨香薮。
十载空沉粉署郎,一麾去作南安叟。
胁不贴席睫不交,常虑无能答圣朝。
岂容便便时醉卧,不惧丘民野老嘲。
便将按剑拂衣起,欲学柳州诛曲几。
蘧然梦见欧九云,所贵人生适意耳。
独醒反被群醉咻,若能卧治亦何忧。
请公不必恶此椅,政馀读罢时齁齁。
醉翁椅歌
介绍
《醉翁椅歌》是明诗人张弼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个物品——醉翁椅的赞美,也反映了作者张弼的生活态度和哲学观念。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诗歌创作背景:《醉翁椅歌》的创作时间与作者张弼的生平经历紧密相关。张弼在成化二年(1466)进士及第后,曾担任兵部主事、员外郎等职,但因性格耿直而得罪上司,被迫出仕南安知府。后来虽已致仕还乡,但他并未完全摆脱官场的困扰。张弼善草书,诗风清新,被时人誉为“清健”,他的书法和诗作在当时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作品原文:我闻欧九巳成仙,滁阳风月间多年。如何留下一长椅,却与东海张生眠。 张生平日不饮酒,胸中又无墨香薮。 十载空沉粉署郎,一麾去作南安叟。胁不贴席睫不交,常虑无能答圣朝。岂容便便时醉卧,不惧丘民野老嘲。
主题内容:通过对醉翁椅的描述,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古代文人生活的一种向往,也体现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超然物外的情怀。通过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张弼巧妙地描绘了醉翁椅的形状和功能,同时表达了其背后隐含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艺术特色:张弼的《醉翁椅歌》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咏物诗,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文化的传承。醉翁椅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和理想的寄托。通过这种独特的视角,诗人向读者展示了一种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境界。
历史影响:张弼的《醉翁椅歌》在历史上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它所蕴含的思想和意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代,许多学者和文艺评论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中那些看似琐碎却富含深意的元素,醉翁椅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文化研究的一部分。
《醉翁椅歌》作为张弼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独到理解,也体现了他对于生活态度的选择和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态,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的。同时,这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反思传统、寻找心灵慰藉的可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