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秋台

岧峣振衣立,长啸淩秋空。
台晚清阴远,林佳爽籁通。
云归樵路久,梵放竹烟中。
坐久真忘世,何知客与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动秋台》是明末清初张穆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张穆(1607—1688以后),字穆之,号铁桥,是明末清初广东东莞人。他以工诗闻名,擅长画马与击剑。张穆年轻时曾游历吴中,结识了多位知名之士,后归隐至罗浮山,其山水画作也颇受赞赏。年老八十时,他依然步伐矫健如飞,并留下了《铁桥山人稿》等作品。
  2. 诗歌原文:岧峣振衣立,长啸淩秋空。台晚清阴远,林佳爽籁通。云归樵路久,梵放竹烟中。坐久真忘世,何知客与同。
  3. 诗句解析: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人物情感来抒发诗人的感慨。其中“岧峣振衣立”,形容诗人挺拔的姿态和振奋的精神;“长啸淩秋空”则表达了他对秋天的豪迈之情。而“坐久真忘世,何知客与同”则反映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与对外界纷扰的漠视。
  4.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在自然之中寻找心灵慰藉的过程。诗中的“静”与“动”、观“天”与察“地”、“我”与“他”的对比,都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及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5.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律诗形式,遵循平仄音律规律,押韵严谨。通过对秋天景象的细腻描摹与人物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张穆深厚的文学功底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动秋台》不仅是张穆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明代后期文人心态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