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袁强名

生刍一束独徘徊,萧瑟书堂生绿埃。
贫似鹿门同老妇,静曾丹室慕仙胎。
推琴调歇青山断,挂剑人归落木哀。
信是团圞清共照,年年明月满秋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袁强名》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张穆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该诗的创作背景不详,但据诗中内容可推测,作者可能与袁强名有过某种交往或情感纠葛,这首诗可能是对袁强的追忆或哀悼之作。在古代诗歌中,悼亡诗是一种常见的体裁,诗人通过描绘逝者的生前事迹和生活状态,表达对亡者无尽的怀念和哀思。

  2. 诗句解读:首句“生刍一束独徘徊”,意指诗人独自带着一份生刍束,徘徊不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次句“萧瑟书堂生绿埃”,描绘了书堂中萧瑟的景象,以及满地的绿苔,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衰败。第三句“贫似鹿门同老妇”,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生活的贫困,如同一位与世无争的老妇人一样,过着平淡而艰辛的生活。第四句“静曾丹室慕仙胎”,表现了诗人曾经追求过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但最终未能如愿,只能默默接受现实的安排。第五句“推琴调歇青山断”,描绘了一幅音乐与自然景观交融的画面,似乎在诉说着诗人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最后一句“挂剑人归落木哀”,则是对诗人一生的总结,他曾经挥剑自许,渴望建功立业,但在归隐山林后,也只能感叹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个人命运难以把握的时代特点。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张穆的诗歌创作风格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

《挽袁强名》不仅是张穆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逝去生命的深深缅怀,也能从中窥见明代末年的社会风貌和个人命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