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滇以西三巨石,错列荆榛对孤驿。文彩天开海岳图,面面晶光盈十尺。
吁嗟此石生点苍,云谁置之古路傍。停车顾盼日将晏,仆夫语罢泣数行。
往年天子新明堂,厥材万国争梯航。燕山之石白胜玉,何求此物劳要荒。
守臣当日功名亟,檄书夜飞人屏息。程途初不计山溪,男妇征佣无汉僰。
鞭石难寻渤海神,凿山谁是金牛力。那许终朝尺寸移,积尸道上纷如织。
中兴令主尧舜姿,一苇圣德超茅茨。天门万里竟不知,几使黔南无孑遗。
君不见旅獒古训老臣策,枸酱虽甘亦何益。三石𥓂砑风雨深,千载行人增叹惜。
三石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石篇》是明代诗人张佳胤创作的诗歌。
张佳胤,字肖甫,号居来山人。他在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及第后,曾历任滑县知县、户部主事等职。他不仅在地方官任上有所作为,而且在文学上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诗作中多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展现了其深沉的政治理念和个人情怀。《三石篇》便是他众多作品中的一首,通过描写三石的奇特景象与历史变迁,反映了作者对时代沧桑和历史兴衰的深刻感悟。
《三石篇》以“三石”为题,描述了太滇以西的三块巨石,因其独特的位置和形态而引人注目。诗中通过对这三石的描述,折射出了明代社会的一些现象。例如,诗中提及的“往年天子新明堂,厥材万国争梯航”,反映了当时明朝建筑技艺的高超以及各地对于珍贵材料的竞争;“程途初不计山溪,男妇征佣无汉僰”则揭示了明代时期人们为了生计,不顾艰险长途跋涉的情形。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还透露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三石篇》中,诗人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于国家未来的期望。诗中的“天门万里竟不知,几使黔南无孑遗”反映了历史上某些重要人物或事件的影响深远,甚至改变了整个地区的命运。此外,诗中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象征意义,通过对三石的描写及其背后的故事,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明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三石篇》不仅是张佳胤的一首诗作,它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明代诗人的文学才华,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