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叶山人归恒安其一

仗剑来辽西,徘徊望恒安。
古塞下秋色,清霜侵鹖冠。
长揖谢比邻,几屦向岩岵。
时从倦鸟栖,亦与浮云伍。
俗情既难协,衡宁堪留连。
中心识者稀,恍惚羲皇前。
惜此辕下驹,徒羡青冥翼。
汗血岂足怜,皮骨易抛掷。
论交繄早岁,自首乃所期。
歧路一何广,雅志遂参差。
剑合古有言,分金亦吾党。
握手且踟蹰,迢迢叹孤往。
任侠应多愧,还丹好自求。
不知他日泪,谁为故人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叶山人归恒安其一》是明代诗人戚继光创作的一首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仗剑来辽西,徘徊望恒安。古塞下秋色,清霜侵鹖冠。长揖谢比邻,几屦向岩岵。时从倦鸟栖,亦与浮云伍。俗情既难协,衡宁堪留连。中心识者稀,恍惚羲皇前。惜此辕下驹,徒羡青冥翼。汗血岂足怜,皮骨易抛掷。

  2. 作品赏析

  • 《送叶山人归恒安其一》是一首描绘边塞壮阔风光和人物内心的古诗。诗中通过描述主人公在辽西地区的活动以及与周围环境和人物的互动,展现了边疆生活的艰苦和壮志未酬的遗憾。
  • 诗中的“古塞下秋色”和“清霜侵鹖冠”等描写,不仅勾勒出一幅秋天边塞的景象,更通过“清霜”这一细节,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
  • 诗中“长揖谢比邻”及“亦与浮云伍”反映出主人公虽居边地,却能超脱俗世纷扰的心态,这种心态体现了其高洁的人格追求。
  • 结尾部分通过对主人公的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其未来道路的担忧与不舍,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1. 艺术特色
  • 《送叶山人归恒安其一》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例如,用“比邻”和“岩岵”象征和谐与安定的生活,而“汗血岂足怜,皮骨易抛掷”则表达了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 诗中的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能够引人深思。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人物心理的刻画,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一个既有历史感又充满哲理的世界。
  1. 历史背景
  • 《送叶山人归恒安其一》创作于明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明初的开国功臣如徐达、常遇春等人的功绩逐渐被边缘化,而戚继光作为抗倭名将,其军事生涯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这样的背景下,《送叶山人归恒安其一》可能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英雄末路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1. 文化价值
  • 《送叶山人归恒安其一》不仅是文学艺术作品,也是研究古代中国边塞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除了上述内容外,以下还有几点需要补充:

  1. 思想内涵:诗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如忠义、仁爱等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中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艺术技巧:通过对诗歌语言的运用、意象的象征等艺术手法的分析,可以加深对古典诗歌艺术的理解。
  3. 历史评价:了解不同时期的文人如何解读和评论这首诗,可以帮助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与发展。

《送叶山人归恒安其一》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诗作,同时也是研究明代社会文化和边塞诗风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高远情操和深邃哲思,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