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栖霞绝顶

巍巍梵宇半天开,瑞草琼花夹路栽。
步屧影随红日去,风铃声自紫霄来。
云封藓径迷猿鹤,烟锁萝门冷石苔。
满目灵奇看不尽,长江渺渺一帆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栖霞绝顶》为明代诗人梁崇廷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以其精湛的文学造诣和深邃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登栖霞绝顶》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考和对生活美学的深刻领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登栖霞绝顶》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依据诗中描写的景物与氛围来看,它很可能是在明朝时期,即作者任职于广西左江道副使期间所作。这一时期的梁崇廷,通过亲身游历及观察,积累了大量关于大自然的知识和感悟,因此能够在诗作中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融为一体。
  2. 艺术特色:《登栖霞绝顶》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展现,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美。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作品富有生动的画面感与深远的意境。尤其是“步屧影随红日去,风铃声自紫霄来”一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与宁静的自然场景之中,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行走在山间小路上,耳边伴随着风吹过树叶的声音,眼前则是那层层叠叠的梵宇天光。
  3. 主题思想:《登栖霞绝顶》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登山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对自然美的颂扬。诗中的“云封藓径迷猿鹤,烟锁萝门冷石苔”描绘出了一幅远离尘嚣、接近自然本真的画面。同时,通过对山川河流的细腻刻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这种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追求。

《登栖霞绝顶》不仅展示了梁崇廷高超的诗歌技巧和深邃的审美眼光,也反映了明代文化背景下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到理解和追求。这首诗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