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大寒雪

山居逢岁腊,衣薄觉严寒。
折竹声催听,飞禽影断看。
僮仆痴环户,牛羊懒出栏。
最疑天气极,指日转春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居大寒雪》是明代诗人张嗣纲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文如下:山居逢岁腊,衣薄觉严寒。折竹声催听,飞禽影断看。僮仆痴环户,牛羊懒出栏。最疑天气极,指日转春官。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示了作者在艰难环境中的坚毅与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张嗣纲,字效忠,清远人,少怀大志,后闭户潜修,不仅习经史外,更习《六韬》《三略》。他于明神宗万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五年连中三榜武魁。据记载,张嗣纲官拜新安南头参将,年八十有五而卒。
  • 《山居大寒雪》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张嗣纲在经历了多年的军事生涯后,选择了隐居山林的生活方式,远离了政治纷争,专注于文学创作和个人修养。他的这种选择,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1. 诗歌内容分析
  • 环境描写:诗中的“山居逢岁腊,衣薄觉严寒”描述了诗人身处山林之中,感受到的寒冷和孤独。这种环境的描绘,为全诗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
  • 人与自然的关系:接下来的诗句“折竹声催听,飞禽影断看”,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通过倾听竹枝折断的声音和观察飞鸟的影子,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亲近。
  • 生活状态的描述:诗中的“僮仆痴环户,牛羊懒出栏”则生动地描绘了诗人隐居后的生活状态。仆人围绕门户,牛羊懒得离开栏栅,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诗人的简朴生活,也反映了他对世俗生活的淡泊。
  • 对天气变化的观察:最后一句“最疑天气极,指日转春官”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天气变化的思考。这里的“天气极”,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敏锐感知,同时也暗示着春天即将来临。
  1. 主题思想探讨
  • 这首诗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深入探索,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 在诗歌中,诗人通过对季节变迁的观察,表达了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待。这种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涵。
  1. 艺术特色分析
  • 意象运用:《山居大寒雪》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如“山居”、“岁腊”、“衣薄”、“严寒”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加深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 语言风格:整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既符合五言律诗的规范,又不乏个人情感的流露。通过这些语言的选择和运用,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1. 历史价值与社会影响
  • 《山居大寒雪》作为明代的一首诗歌,其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值得深入研究。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 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现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和灵感来源。

《山居大寒雪》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生态度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这首诗不仅是明代文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进一步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灵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