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后有感因示诸弟侄

青山一望且长吁,满目蓬蒿起白狐。
后葬每惭非五鼎,前丧遗恨在三虞。
烟凝谷口疑魂聚,露滴松梢带泪濡。
但得先灵安马鬣,相逢何必论堪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葬后有感因示诸弟侄》是明代张嗣纲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他晚年时期。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生死离别的深刻感悟,也展现了其文学成就和思想深度,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学价值。以下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生平事迹:张嗣纲,字效忠,清远人。少怀大志,闭户潜修,习经史外,更习《六韬》《三略》。明神宗万历十六年(一五八八)、二十二年(一五九四)、二十五年(一五九七)连中三榜武魁。按例,官拜新安南头参将,年八十有五而卒。
  • 艺术修养:张嗣纲的诗歌创作涉及经史外,更专注于《六韬》《三略》,显示出其深厚的军事和战略学背景。
  1. 诗歌主题
  • 生死哲理:《葬后有感因示诸弟侄》通过描写青山和满目的蓬蒿,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死亡的深刻理解。
  • 情感表达:诗中的“青山一望且长吁”和“满目蓬蒿起白狐”等句,生动描绘了诗人对逝去亲友的怀念和对生命的哀思。
  • 哲学思考:诗句“但得先灵安马鬣,相逢何必论堪舆”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死观的思考,认为死后的世界与生前的地位无关,重要的是灵魂的安宁。
  1. 艺术特色
  • 格律严谨:作为七言律诗,诗歌的格式和音韵都遵循严格的规则,体现了明代律诗的特点。
  • 意象丰富:诗中“青山一望且长吁”、“烟凝谷口疑魂聚”等意象丰富,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 语言质朴:整首诗歌的语言平实而有力,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够直抵人心,展现出诗人的真实情感。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张嗣纲的这首作品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研究明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
  • 后世评价:清代学者王士禛在其《渔洋诗话》中提到张嗣纲的作品,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诗才非凡。
  • 影响传承:这首诗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明代,其深刻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一直被后人所赞赏和传颂。

在深入探讨了《葬后有感因示诸弟侄》的多方面内容后,不难发现,这是一首集思想性、艺术性和历史性于一体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生命、死亡和宇宙的深刻洞察,也是明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深远的影响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