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宵月夜

刁斗烽烟处处惊,长途来往尽游兵。
那堪冷月寒砧夜,又听西风北雁鸣。
京国几年金阙梦,乡关何处白云情。
愤来按剑辕门坐,愁对旄头斗外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宵月夜》是一首由明代诗人张家玉创作的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在秋夜边疆边塞的凄凉景象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 刁斗烽烟处处惊,长途来往尽游兵。
  • 那堪冷月寒砧夜,又听西风北雁鸣。
  • 京国几年金阙梦,乡关何处白云情。
  • 愤来按剑辕门坐,愁对旄头斗外横。
  1. 诗句解析
  • 刁斗烽烟处处惊:描述了边疆地区常有的战争烽火,使得整个环境显得紧张而不安。
  • 长途来往尽游兵:暗示了边陲之地的士兵们频繁地往返于战场,生活极为艰辛。
  • 那堪冷月寒砧夜:冷清的月光与寒冷的砧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 又听西风北雁鸣:秋风带来了北方边关的哀鸣,增添了一丝凄凉感。
  • 京国几年金阙梦: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向往以及在京城中的美好梦境。
  • 乡关何处白云情:反映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无奈的情感。
  • 愤来按剑辕门坐:表现出诗人因愤怒而拿起剑坐在军门上的情形,透露出其内心的不平静。
  • 愁对旄头斗外横:以“旄头”象征战争,表达诗人面对战争时的忧愁和无助。
  1. 创作背景
  • 历史时期:作品创作于明朝时期,这一时期的边防形势复杂,战乱频发。
  • 作者生平:张家玉作为明代的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个人情感体验,这首《秋宵月夜》也不例外。
  1. 艺术特色
  • 意象选择:诗歌巧妙地运用了“刁斗”、“烽火”、“冷月”、“寒砧”、“秋风”和“北雁”等意象,构建了一幅秋夜边疆边塞的画面。
  • 情感表达:诗中蕴含着作者对国家和家乡的深切情感,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人的孤独与无奈。
  • 语言风格:诗歌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结构严谨,韵律和谐,体现了古典诗歌的审美特点。
  1. 文化价值
  • 边塞文化:《秋宵月夜》通过对边疆秋夜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边塞文化的深邃和独特。
  • 战争与和平:通过对比“金阙梦”与“乡关白云情”,诗人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破坏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个人情感:诗歌中的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的结合,展示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秋宵月夜》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边塞文化的特点,以及诗人张家玉的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