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观音庵

寻尺袈裟地,依然列梵筵。
高城分碧柳,勺水得青莲。
幻化孤云变,声闻独鸟传。
会瞻千佛手,一指借通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千手观音庵》是明代张元凯创作的五言律诗,描绘了一幅宁静与庄严并存的画面。该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宗教的深厚情感,同时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审美追求。

张元凯作为明代的苏州吴县人,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并非一帆风顺。虽然他曾以世职的身份担任过苏州卫指挥,并负责漕粮的北上运输,但因功不被承认而选择辞官归隐。这种经历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生起落,从而在诗中表现出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感。

张元凯的诗歌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他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把传统的宗教信仰转化为文学作品,使得这些故事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在《千手观音庵》中,诗人通过对白雀庵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越常人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修行境界。这种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也反映出作者对于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千手观音庵》中的意象和画面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中的“寻尺袈裟地”与“依然列梵筵”等描述,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庙宇的庄严肃穆与宁静祥和。而高城的分立、碧柳的倒影、勺水的青莲等自然景观与佛教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图景,既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也表达了人们对于佛性的向往和追求。

《千手观音庵》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宗教意义的诗作,也是张元凯个人情感世界的投射。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传达了作者对于人生、修行和自然的独特见解和理解。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宗教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次心灵的旅行,引导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和慰藉。

相关推荐